發明
中華民國
109125337
I 729892
秀珍菇的栽培方法
大葉大學
2021/06/01
木屑為台灣栽種菇類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每年至少需要35萬公噸的木屑。但大量砍伐樹木會造成森林逐漸消失,大氣調節功能破壞,加速溫室效應,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台灣的森林面積不僅有限且因過度的開發而逐漸縮減,為了避免台灣的林木資源日益匱乏而無法滿足菇類產業的需要,導致此一產業無法持續發展。另,每年產生的菇類廢木屑超過22萬噸,除了部分作為有機肥的原料外,其餘可能被菇農隨意丟棄或任其腐爛產生臭味而影響環境。國內目前雖然在8處菇類主要產區設置10場專業菇類廢棄太空包處理場,但這些處理場無法完全處理上述菇類廢木屑成有機肥料,為了解決菇類廢木屑的處理問題及其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故研究將其開發成其他菇類的新栽培介質。 (1)產業利用性 台灣每年菇類栽培量超過5億包太空包,產生至少20萬噸以上的廢木屑,這些廢木屑除了部分作為有機肥的原料,其餘可能被菇農隨意丟棄或任其腐爛產生臭味而影響環境。本專利可協助菇農處理菇類生產時產生的廢棄物,可降低生產成本,並可協助秀珍菇農增加其產量。 (2)新穎性 由數種菇類廢木屑篩選適合栽培秀珍菇的廢木屑,所篩選到的杏鮑菇和白精靈廢木屑再依不同比例製成新培養基進行秀珍菇的栽培,結果顯示適合栽培P. sajor-caju Hsu菌株為白精靈菇廢木屑或杏鮑菇廢木屑:白精靈廢木屑=1:3的培養基;適合栽培P. sajor-caju HTR菌株為杏鮑菇廢木屑:白精靈廢木屑=1:1、杏鮑菇廢木屑或白精靈廢木屑的培養基,以上培養基均未用到未接菌的發酵木屑(對照組),可減緩為了栽培菇類進行樹木砍伐的速度。 (3)進步性 以單一的杏鮑菇或白精靈菇廢木屑,或特定比例的杏鮑菇與白精靈菇廢木屑栽培秀珍菇,產量均較以未接菌的發酵木屑(對照組)高,顯示這兩種菇類廢木屑可再次被利用栽培秀珍菇。
研究發展處
04-8511888轉1760
版權所有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使用IE 11或以上版本瀏覽器,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以上|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執行單位:台灣經濟研究院 網站維護:台灣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