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
中華民國
106119343
I 652852
添加於微生物燃料電池以提高其產電效率的植物萃取液
國立宜蘭大學
2019/03/01
本計畫基於綠色永續之理念,因應合作企業志願響應國家環境保護綠色永續開發,推 新創造新產業商業化營造學術與工業合作互助「雙贏局面」而提出。延續過去主持人 研究結合「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之基本考量來開發再生能源及材料之基礎,本 研究則因應聯結永續科技之發展願景,利用天然植物生物資源開發以有效利用於健康 食品及環境及農業生物技術之相關產品。由於天然食用植物中即可能含有多酚類等益 於人體健康之抗氧化物,先前研究發現染料脫色中間物可作為電子梭來提升電子傳遞 效率,推論此電子梭特性可能與抗氧化特性有關,因此對各種天然食用植物進行抗氧 化與脫色之相關研究,挑選出可能具有強烈電子梭特性的可食用植物,並善加利用其 可提升電子轉移效率的特點來應用於微生物燃料電池(MFC)對染料廢水處理,並促進產 電及脫色,可考慮作為能量飲料之可行性。並將該植物萃取液進行抗氧化成分之含量 及種類之追蹤分析,以評估自然界處處存在之可食用性植物多元應用於能源、環保及 相關生物技術開發之關鍵培養條件及操作策略,以助於合作企業推出具有台灣本土獨 有特色之生物復育及健康保健產品普及至國內外廣大永續開發市場。 With the perspectives of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this study will choose antioxidant (e.g., polyphenols)-bearing edible plant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high-value product generation. Prior studies also revealed that decolorized intermediates could act as electron shuttles to enhance electron-transfer (ET) efficiency. For naturally edible dye-generating plants, ET stimulating characteristics are suspec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decolorized intermediates. Moreover, to develop crucial compositions of naturally-derived energy drinks, correlations of antioxidants characteristics and ET capabilities will be systematically tested. Then, amounts of antioxidant species of treated and untreated extracts of edible plants will be explored for engineering study.
本會(收文號1120067103)同意該校112年10月12日宜大研字第1121004649號函申請終止維護專利(國立宜蘭大學)
研究發展處
(03)9357-400ext7043
版權所有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使用IE 11或以上版本瀏覽器,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以上|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執行單位:台灣經濟研究院 網站維護:台灣經濟研究院